来源:武汉十二时辰 时间:2024-03-04 15:18:31
湖北人,尤其是武汉人都知道,武汉有个洪山区、洪山广场、洪山,洪山上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寺宝通寺,而在湖北中部的荆门市、随州市交界处有一座绵延百里的大洪山,古代又称作绿林山。其实,武汉的洪山和荆门、随州的大洪山有着亲密的历史渊源。
武汉市洪山区位于武汉东南部,因境内有洪山而得名,全区自西向北呈半圆形,环抱武昌、青山两区。有趣的是,洪山这座山、以及洪山广场都不在洪山区,而是在武昌区。洪山在武昌的东面,距离现在的大东门约有两公里的路程。洪山为东西走向,最高海拔为115.3米,山体绵延1.7公里,南北宽约0.6公里,武汉著名的千年古寺宝通寺就位于洪山之上。
宝通寺初建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年间,初名东山寺,因为此时的山位于武昌城东,叫做东山。南北朝时期,南朝兴盛佛教,早有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宝通寺正是这一时代的代表。
那么,为什么东山最终改名为洪山,引发后续武汉武昌地区诸多行政地名以洪山命名呢,那还要从湖北省中部的大洪山说起。大洪山界于汉江和涢水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蜿蜒于随州、京山、钟祥交界处,长约120公里,主峰海拔高度约1055米,在随州市西南部。
大洪山自古名称很多,故曾名为涢山,汉名为绿林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农民大起义“绿林起义”的发源地,也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发祥地,“绿林好汉”一词正是起源于此。晋、唐名为大湖山 ,宋以后定名为大洪山。
大洪山
武汉宝通寺的前身追溯到随县长岗镇的洪山寺,洪山寺分上下两院,上院位于宝珠峰顶,史称“幽济寺”、“灵济寺”、“灵峰寺”、“楚天望刹”,始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年);下院位于山麓南面,史称“保寿禅院”、“万寿禅院”或“万寿寺”。
大洪山金顶
据《大洪山志》记载,历代宗师多为大德高僧,唐代大德高僧玄奘是我国第一位去西天取经的僧人,而我国第二个去西天取经的僧人便是洪山禅寺善洪和尚。
武汉宝通寺
南宋端平年间(1234年——1236年),金兵南侵,随州成为主要战场,荆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统张顺为保护洪山禅寺镇寺之宝“佛足”、僧众和经文,将洪山禅寺部分僧人及佛足迁往武昌东山,改东山寺为洪山禅寺(即现今武昌洪山宝通寺)。易东山名为“小洪山”,以纪念寺宇的发祥地:大洪山。
大洪山金顶
战乱使“佛足”南迁北徙,客观上导致了随州、武昌洪山的产生,也成为中国人文地理上的一段佳话。后忽必烈为了纪念慈忍和尚,诏令武昌洪山禅寺,在寺内后山建“灵济”塔。2005年9月初9,复建的洪山寺院落成落成,正式开光,千年古寺,佛光再现。
洪山广场
从南宋、元朝起,武汉(武昌)就有了洪山这个地名,自此,以洪山、宝通寺为中心的地理位置在武汉的城市发展中不断演变,比如洪山西北方向的洪山广场就是一个开敞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广场,总面积达10.8万平方米。
以洪山命名的还有洪山路、洪山侧路,地铁洪山路站、小洪山站,以及武汉主城区之一的洪山区、洪山街道,洪山已经成为了武昌片区非常有辨识度的地理名词。
洪山广场夜景
从随州巍峨百里、郁郁葱葱的大洪山山脉,到武汉武昌片区繁华热闹的洪山广场,从随州大洪山金顶的洪山寺,到武汉存留千年香火不断地宝通寺。虽然两地相距百里,但是依然从历史上续写了一段佳话,一段传承。
小洪山和大洪山,宝通寺、洪山寺和东山寺,这些名字包含着湖北悠久的历史文化,值得我们认真品味。洪山的变迁一直与武汉的历史息息相关,只是近年来它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风头被龟山、蛇山、珞珈山抢去。论起景色名胜来,洪山真不一定输给另外三座山。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挑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