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一组盆景佳作欣赏,巧夺天工,更胜自然

来源:印象巴山   时间:2024-09-19 09:30:41 

“小桥流水斜,深处有人家。远径归樵晚,无心间落花。”这是盆景艺术的意境。

久居都市,耳边常闻汽车轰鸣,眼前常见钢筋水泥,却不知世外有桃源。

在当代,对盆景的欣赏似乎不像茶道、香道那样深入人心。然而一件美好的盆景作品,更能体现人生的真谛——“顺物之性,因物自然,不设不施”。

盆景艺术源远流长

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是盆景艺术的创始国。

“盆景的起源从实物上非常早,距今大概有7000年,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敖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考古发现,有两片陶器上刻有盆栽的图案,一个盆栽上长了五片叶子,但不知道它具体是哪种植物;而另外一个长了三片叶子。这是在陶器上的刻花,并不是实物,但是说明那个时候已经出现盆栽了。”

河北望都的一个汉墓中曾经出土了东汉时期的壁画,上有长着6枝红花的花盆,花盆带卷沿,和我们今天的花盆基本一样,盆下有方形架座,这说明当时已经从盆栽发展到陶冶性情的观赏之用了。

宋代的画中体现盆栽的作品很多。敖堃告诉记者,宋代王十朋《岩松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野人有以岩松至梅溪者,异质丛生,根于拳石,茂焉非孤,森焉非乔,柏叶桧身而松气象,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间,亦草木之英奇者。”

明代万历年间,屠隆《考槃余事》中专有一节,叫《盆玩笺》,是对盆栽的系统性梳理。无独有偶,同时代大玩家文震亨的《长物志》中专有一篇——文玩篇,也谈到了盆景。

清代嘉庆年间的《盆景偶录》,是专门讲盆景的书籍,被后人所尊奉。

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盆景虽小,但它是缩小的大山水、大景观,追求在小小的盆中再现大自然的神貌。它寓意于丘壑林泉之中,匠心独运,表达了人们向往自然神韵的情志。正因为如此,盆景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中国盆景主要分为树木盆景、山水盆景、树石盆景以及微型盆景等几大类。

树木盆景以木本植物为主要材料,经过修剪、蟠扎、整形等艺术加工处理和精心培育,再现大自然的植物景观。

山水盆景以山石为主要材料,通过截取、雕琢、布局、胶合等手法,并适当配置植物,点缀亭、桥、舟等配件,再现大自然的山水风貌,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境界。

树石盆景以植物、山石等为素材,结合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创作手法,将树木、山石组合成景,精心处理地形、地貌、坡脚、水岸线等元素,以达到最佳效果,微型盆景以微型树木、山水、树石等为素材,舒造化于指间、涵天地于掌中,可点缀陈设于案头、书架或窗前,更可以多件组合的形式,配置于博古架内,是一种综合陈设艺术。

缩龙成寸,咫尺千里

敖堃介绍,由于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从传统上来说,我国的盆景艺术分为五大流派:岭南派,特点是苍劲自然;川派,特点是虬曲多姿;苏派,特点是清秀古雅;扬派,特点是严整庄重;徽派,特点是古朴奇特;海派,特点是明快流畅。

其中扬州派擅长用棕丝把盆栽的每枝扎成s型的弯曲——“一寸三弯”,顶端形成椭圆形的树冠(叫云片),模仿天空飘逸的云彩——因为高山峻岭和古老树木受风吹雪压,使树冠形成了平整状态,也酷似中国画中云山烟树的形态。

岭南派的树种有别于北方,往往是从山野间挖来小树桩,然后修剪成景,多用中国画的岭南派画法。叶丛的分布自然,采用广东特产石湾陶盆。这一流派在香港比较盛行。

苏派也习惯于用野生的老树根,种植在宽敞的盆中,按传统的方法修剪整形,粗扎细剪,其冠剪成弧形,错落层叠,一派古木苍苍的风雅气质。

盆景的意境是通过布局来体现的,所谓布局就是布置安顿景物,即构图、造型。要在小小的盆中表现出参天古树及千流万壑的景象,需要凭借特殊的艺术手法。在布局时要有主次、大小、远近和前后之分,要按适当比例加以处理,在变化中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盆景布局要求自然多变,各有异趣,因为自然中的树木本来就是参差不齐的,丛林低昂聚散,孤树俯仰倚斜,色有浓淡明暗,形有疏密虚实。所以在景物安排上,要求前后高低错落,避免整齐对称。

盆景,以其“缩龙成寸,咫尺千里”的手法,把山峦风光、树木花石等聚于盆内,使其呈现出大自然的万般意境。它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结合。摆放一盆于室内,使人足不出户而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相关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挑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