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有魔气历史 时间:2024-11-08 09:30:40
17世纪爆发的英国革命,是英国崛起历程中的一件重大事件。这场革命可以划分为上下两个阶段,分别是英国内战时期段和光荣革命时期。
聊起英国革命,人们通常都会想起一个提法,那就是公元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资本主义崛起的一个重要事件。然而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英国革命与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系十分微弱。当时意图推翻王权统治的议会派领导层都是清一色的土地贵族,参加革命的人群中也很少有资产阶级的身影,倒是出现了部分比英国国教更为激进的新教派别,即清教徒的参加。如果从此次内战的阶级成分来做分析判断的话,我们会发现议会派和保王派都差不多,双方不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参与者(都是以农民为主体)都是一样的。所以英国革命并不能被理解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既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那么英国革命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这场革命爆发的缘由。早在1215年失地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开始,英国的王权就开始受到了议会制度的极大约束,但是君权神授的思想依然徘徊在历代英王的脑海中。到了查理一世时期,国王对议会制约王权的状态难以容忍,为此展开了一系列扩充王权的行动。正是在这位国王在位期间,英国爆发革命,查理一世也最终被推上了断头台。
其实查理一世并不是一位穷凶极恶的暴君,但他却是一位极其保守的“绝对王权”思想的推崇者。这导致查理一世与英格兰社会早已形成的政治共识,即“王在法下”思想产生冲突。正因如此,当时议会中的许多议员都认为查理一世的做法破坏了自《大宪章》时代起开创的英国制度精神,因此要求用程序制度(主要是指议会)来进一步限制王权,双方的矛盾由此愈演愈烈,并最终爆发了内战。以议会派为一方,保王派为另外一方爆发冲突,英国革命由此拉开序幕。所以从革命的起因来看,英国革命与后来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所爆发的革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法国大革命和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都是以推翻某个统治阶级作为奋斗目标的,其斗争焦点在于权力归属问题。相比之下,英国革命的焦点却并不是权力归谁所有,而是为了确保制度对权力的约束作用。
究竟是王权受到制度约束,还是制度受到王权的制约,双方的这种斗争自《大宪章》时代起已经断断续续存在了近五百年了。所以英国革命的本质,其实还是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围绕制度和王权的关系所进行的新一轮变革。当我们从制度改革的视野去观察英国革命的历程,对英国内战、王朝复辟乃至最后的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的出台,就会有十分深刻的理解了。
然而在内战爆发初期,议会派革命党人是打不过保王派军队的。直到后来在军事强人克伦威尔的率领下,议会军才最终取得了胜利,将查理一世抓住并砍头。正是由于这段历史,所以英国拥有皇家海军、皇家空军,但王室至今也不愿承认英国陆军是皇家陆军,毕竟在英国内战期间反对国王,并且将国王砍头的就是他们。当然,英国内战结束之后,从表面来看,作为革命的对立面,国王和保王派都被摧毁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革命的目的达成了。前面提及英国革命的目的是确保制度能够约束权力,结果内战之后,制度却比革命之前更为虚弱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内战结束之后,革命派中的军事强人克伦威尔,比老国王查理一世更加不愿意自己的权力受到约束。原本在英国国王统治时期,国王是要受到议会和英格兰政治传统的约束,但克伦威尔并不是国王,因此规避了这一层面的制约。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职位,唤作护国主。护国主和国王一样都是可以世袭罔替的,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不是国王。如此以来克伦威尔的权势就比国王还要强大。所以英国革命的目的并未随着内战的胜利而达到,这就导致了后来的王朝复辟。
英国之所以会在克伦威尔死后,立马发生王朝复辟活动,正是因为在克伦威尔时期革命派遭遇的局面比革命之前还要差劲。其实发动复辟的主力与当年发动革命的人群几乎完全吻合,甚至就是将查理一世赶下台的原班人马。他们推举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复辟,推翻了克伦威尔建立的护国主制度。当查理二世回归伦敦之时,为其充当仪仗队的竟然就是当年克伦威尔亲自统御并一手调教的精锐亲信部队——铁甲军。从这个细节上,也能反映出当时国王复辟差不多是革命派整体的诉求。
在关于王朝复辟的问题上,普通民众和统治阶级贵族的态度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英国的老百姓并不喜欢克伦威尔,认为他的统治太过于严苛了。由于克伦威尔本身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而清教徒是宗教改革中最为彻底和极端的一系新教派别。他们将享乐视为罪恶,要求必须严格遵守各种清规戒律,清教徒之名由此而来。所以当克伦威尔上台之后,首先对全国进行了军管,并以令行禁止的方式不允许民众喝酒、演戏和参与其他娱乐活动。长此以往,很多人渐渐难以接受,大家开始怀念起过去国王的统治岁月了。所以当查理二世复辟之时,伦敦民众自发的夹道欢迎。另外这次复辟并没有让英国回到革命之前的状态,由于国王与议会事先达成协议,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力度更加有效了。
在议会制度的制约下,查理二世的权力明显无法与他的父亲查理一世相比,更罔论克伦威尔了。由此可见,英国革命中的这场复辟活动与当初爆发革命的内在动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这次复辟本身就是对克伦威尔时期的护国主制度进行的一次革命纠正。需要指出的是,查理二世颇为喜好玩乐,并且为人相对宽松。当英国普通民众经历了克伦威尔严格的军管统治之后,都觉得这位国王的性格随和、易于相处,是一件好事情。另外查理二世还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事业,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就是由他主持成立的,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牛顿。查理二世期间曾授予牛顿贵族头衔,这本后人视作是英国重视科学家地位的例子。所以在英国革命中的这场王朝复辟,绝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在开历史的倒车,而应当被囊括在英国革命的进程之内。
然而这次发生于英国革命期间的王朝复辟注定难以持久,因为制度约束王权这一革命爆发的焦点问题仅仅只是得到了缓和,并未能够解决。虽然查理二世性格宽和,但他毕竟是坐在国王的位子上,还是希望王权能够获得扩展和提升的。经历了查理一世的革命动荡之后,查理二世在政治层面要聪明灵活的多,更具手腕。表面上查理二世是接受了制度的约束,但实际上在一些重大事件上,他都成功绕开了议会,甚至在去世前的五年中就压根不再召开议会了。所以到了此时,制度依然无法有效约束王权,矛盾再度凸显出来,再次发动革命也就势在必行了。
光荣革命是英国革命的第二阶段,当时英国人邀请荷兰人威廉来英国当国王,整过程却基本没有发生流血冲突,故而被英国自诩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完成了英国革命第一阶段没有完成的目标,即确保制度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另一方面也使得英国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告别了革命和内战,确保了国家的长期稳定。那么光荣革命究竟是如何爆发的呢?
上文提及查理二世去世的事情,他最后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詹姆士二世上台之后仍然在进一步扩大王权,甚至想要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社会中的地位。要知道自从亨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国教一直就是新教。当时不论是英国上层社会还普通民众都非常看重这个国教的地位,决不允许天主教势力在英国卷土重来,这是一条底线。故而詹姆士二世的做法不仅触碰了英国人的政治底线,还触碰到了宗教信仰底线,这是要出大事情的!不过最初英国人并未做出什么强有力的反应,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英国社会对四十年前的内战和克伦威尔时期的铁腕统治记忆犹新,并不想再起动荡,所以最初是打算熬过詹姆士二世统治时期的。因为詹姆士二世继位之时就已经52岁了,这在当时的标准已经属于高龄了,并且他当时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詹姆士二世的两个女儿都是新教徒,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他一去世,王位就必定又会回到新教徒手中,这样英国国教的地位就不会被天主教所取代。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个关键性的事件,彻底改变了英国历史的进程。
首先发生的就是神秘男婴事件,1688年从英国王宫传出消息,据说王后生了一个男孩。詹姆士二世以五十几岁的高龄诞下孩子,这对当时的英国民众来说简直匪夷所思。男婴的出现导致英国王位不再可能被传递到两个新教徒女儿手中,英国国教的地位遭到严峻考验。不久从国王的两个女儿那里就爆出了男孩不是国王亲生的传言,这让人们怀疑这件事情是国王安排的一个阴谋。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原先打算熬过去的先决条件就不成立了,大家只能二次革命。也就是说光荣革命的爆发虽然势在必行,但是其发生的节点事件却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另外这次革命并未造成大规模流血冲突,同样蕴含了偶然性的契机。
导致英国革命进程发生改变的第二个事件就是英军主帅的临阵倒戈事件。议会贵族发动二次革命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邀请荷兰人威廉率军登陆进行的,其本质就是引入外国武装干涉英国内政。这时的英国军队完全有理由进行抵抗,如果英军抵抗的话,就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然而国王詹姆士二世却犯下了两个愚蠢的错误,他拒绝了同为天主教徒的法国国王的援手,更重要的是他人任命了一个叫做约翰·丘吉尔的贵族投机分子充当英军主帅,率领几乎英国全部的兵力阻击威廉。
约翰·丘吉尔与英国各派人士均有联系,非常善于见风使舵,因此当他在战场上见势不妙之后就干脆率军倒戈,转而欢迎威廉的到来。如此以来,国王詹姆士二世就只能逃离英格兰避难去了。威廉由此兵不血刃的进入伦敦,和他的夫人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共同执掌王权。当然,光荣革命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王位更迭那么简单,它真正的内涵在于威廉和玛丽登基之后,英国对国内法律和政治的重置。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进一步确立了“王在法下”的精神。虽然《权利法案》的地位十分重要,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但它实际上只是一个总纲性质的文件。《权利法案》实际上就是将自《大宪章》时期开始的一系列原则、权力等汇总到一起,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比如说只有议会可以征税、人民可以自由情愿等等。如果只有《权利法案》这种宏观层面的原则,没有具体措施作为支撑的话,那么制度约束王权的目标在实践当中必定会被大打折扣。所以比《权利法案》更为关键的实际上是《权利法案》通过以后所实行的那些具体的法律。
综上所述,英国革命的本质源于统治阶级内部,围绕制度约束王权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期间经历的英国内战、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均是出于这一目的而进行的,并最终以《权利法案》的签订而告一段落。此后英国秉承制度约束王权的精神,在具体操作层面有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细分化法律,进一步完善了英国社会的制度化体系模式,为英国崛起创作了有利条件。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挑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