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xcel小鱼 时间:2024-10-12 09:45:28
黄花梨名称的使用从民国初期至今,“黄花梨”的说法究竟始于何时,历史文献没有明确记载。20世纪初著名学者梁思成在考察古代建筑和研究明清家具时,发现明代所用“花梨”木与近代所用的“新花梨”并不是同一种木材,为了区别这两种相近而价值不同的木材,便将明代所用的“花梨”木加了一个“黄”字。
越南黄花梨又称徐闻黄花梨,豆科植物,学名降香黄檀木。原产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成材缓慢、木质坚实、花纹漂亮,黄花梨木与紫檀木、鸡翅木、铁力木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木。越南黄花梨始终位列五大名木之一,现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据《中国树木志》记载,野生徐闻黄花梨产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徐闻。它们一般生长于海拔350米以下的山坡上。名贵的徐闻黄花梨则主要生长在南山镇芒海村地区,中国大陆最南端徐闻黄花梨最为珍贵。
中国大陆最南端徐闻沿海,大陆最南端徐闻部分地区也有出产,徐闻产量曾几度远超其他地区。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由于过度开采,产量大不如前。越南黄花梨不仅非常珍贵,还拥有着历久弥香的人文历史。
徐闻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孕育出了质优纹美、清香四溢的花梨树木。然而,目前大家所熟悉的越南黄花梨其实在古代并不叫越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我国历史上,黄花梨先后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花榈(榈木)的称呼从唐代开始使用,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称黄花梨为“榈木”,书中说“花榈出安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
明代的大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的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花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榈木拾遗”一条中提出:“榈木,木性坚,紫红色。亦有花纹者,谓之花榈木,可作器皿、扇骨诸物。俗作花梨,误矣。”
李时珍认为有花纹的榈木,谓之花榈木,平时众口广传的“花梨”说法,为误传,而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实了当时的这种所谓误传的“花梨”之名已成为明代民间对于黄花梨约定俗成的固定称谓。
花梨(花黎木、番花梨)的名称由宋至20世纪初。宋朝赵汝适《诸番志》、明朝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以及明、清的广东越南地方志均有“花梨”及“花黎木”的论述,清及民国海关关志进口商品名录中也采用“花梨”或“番花梨”。
老花梨、新花梨之说出现于清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1944年出版的德国学者艾克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认为中国家具中所使用的“高级花梨木”可分为:黄花梨——包括优美的明代和清初家具的黄花梨;老花梨——在较晚时期,特别是19世纪初叶的简朴家具中常用的、幽暗的褐黄色老花梨;新花梨——属于红木群的新花梨,新花梨成为近代行业俗称。
黄花梨名称的使用从民国初期至今,“黄花梨”的说法究竟始于何时,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20世纪初著名学者梁思成在考察古代建筑和研究明清家具时,发现明代所用“花梨”木与近代所用的“新花梨”并不是同一种木材,为了区别这两种相近而价值不同的木材,便将明代所用的“花梨”木加了一个“黄”字,此后“黄花梨”之名便流传开来。
1960年,国家文物局《关于文物出口鉴定标准的几点意见》采用了“黄花梨”这一名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研究明清家具的论文、专著均有论述。在20世纪80年代,明式家具研究专家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将明式黄花梨家具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引起投资、收藏黄花梨家具的热潮。后来,红木国标中关于越南黄花梨的名称正式规定为“降香黄檀”。
从此越南黄花梨有了一个规范的名称,但是在民间,关于黄花梨的俗称仍旧在流行。从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来看,黄花梨曾经被称之为“花榈”、“榈木”、“花梨”、“花梨木”、“老花梨”、“新花梨”、“黄花梨”、“越南檀”、“降香”、“降香檀”、“降香黄檀”。
从这些越南黄花梨名称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黄花梨的了解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对于黄花梨的认识也不同。不管黄花梨曾经叫什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黄花梨从古至今从未失宠,也不会失宠,一直饱受着国人如此多的喜爱与推崇。
相传两千多年以前,俄贤岭山脚下的南浪村是个山清水秀的黎族村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个村寨的姑娘个个都长得很妩美。特别是村里一位名叫阿花的姑娘,刚满十岁,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花容月貌,且又能歌善舞。阿花从孩提时候起,就经常与邻近俄显村一位英俊的小伙子阿吉玩耍,俩人就懵懵懂懂地相互爱慕着。
当阿花刚满十三岁那年,有一天,村里的头人就托人来到阿花家里,为其儿子提亲。阿花的父母因为惧怕头人的权势,也就答应了这门婚事。当阿花的父母把这事告诉阿花时,阿花才突然意识到,从此她和自己心爱的人阿吉就要被拆散了。
于是,阿花又哭又闹,死活都不肯答应今后做头人家的媳妇。当天傍晚,阿花瞒着父母,跑到俄显村找阿吉。听了阿花的哭诉,阿吉心如刀割。他紧紧地把阿花抱在怀里,俩人哭得死去活来,但又想不出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抗婚。
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最后,阿吉和阿花约定,各自先回家收拾一些衣服和粮食,等到深夜时分一起逃上俄贤岭。深夜,阿吉和阿花在约定的地方见面后,便朝着俄贤岭的上山小路直奔。天刚朦朦亮,他俩终于艰难地走到了俄贤岭上的娥娘洞。
第二天,南浪村的阿花、俄显村的阿吉失踪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俩个才十多岁的男女竟敢跑上了俄贤岭。这时,倒是有一位常年在俄贤岭狩猎的老者,听到这消息后引起了警觉。到了第三天,这位猎人终于在娥娘洞里找到了阿吉和阿花。
他苦口婆心地劝阿吉和阿花下山,但爱情的力量使这俩个少男少女变得十分倔强,他俩表示,宁可一起死在娥娘洞,也决不下山而被拆散。于是,好心的老猎人为了他俩的安全,白天带着他俩去狩猎,晚上与他俩一起住在山洞里。
但老猎人心里想,长此以往,总不是办法。有一天,老猎人下山来到俄显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阿吉的父母,并说服了阿吉的父母让阿吉把阿花带回本村,先以兄妹相称,再过几年后让他俩成亲。
幸好,俄显村的头人是阿吉的亲叔叔,所以在阿吉父母和老猎人的再三求情下,头人终于同意让阿吉偷偷把阿花带回村里,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给阿花文脸纹以后,才能带下山回村里,而且阿花的脸纹图案不能与本宗族女人的脸纹图案相同,以防今后阿花死了,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认错了子孙。
老猎人回到娥娘洞,把事情经过告诉了阿吉和阿花,他俩高兴得又蹦又跳。阿花接着说,老阿公,你赶快给我文脸吧。这时,老猎人又犯愁了。他想,到底文什么样的图案好呢?既不能文本宗族女人的脸纹图案,又不能乱文而有损阿花美丽的容貌。这时,他想到了花梨木疖上的花纹图案有各种形状,且细腻、又好看。
于是,老猎人砍来藤刺,像雕刻师一样,一划一划地在阿花的脸上文出了像花梨木纹理一样的图案,然后又涂上颜料。过了不久,老猎人把阿吉和阿花带回了俄显村。时隔五年之后,南浪村的人都以为阿花死了,村里头人的儿子也早成了家。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阿吉和阿花才得以公开结了婚。
婚后,阿花带着阿吉回南浪村看望自己的父母。他俩刚走进村寨,有的人见了阿花,都觉得似曾相识,可是看看她脸上的面纹,那个族系的纹脸图案都不像,又感到一种异样,还认为看见的是阿花变成鬼后的脸谱。
后来,时间久了,人们才知道阿花的脸纹图案与花梨木的纹理之间有一种特殊模仿与联系,而且流传下来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从那时候起,当地人从故事中受到启迪与教化,他们为了表达对自由恋爱与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理想,就把那些花梨木上布满的木疖称之为“鬼脸”。这种似贬实褒的称谓,既表达了人们对阿花的同情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内涵,又表达了人们对花梨的一种自然而朴实的情结。这种情怀大概就是越南花梨木所能给予我们最美好的祝福吧。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挑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