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百科

康熙是哪个朝代的?康熙第一次见计算器,对儿子胤礽说了6个字,注定清朝落后的结局

来源:历史求知所   时间:2024-07-20 10:00:51 

康熙皇帝竟然见过计算器!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一个像是沉寂在历史中早已作古的老封建人物,一个像是现代科学的代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代表两个时代的产物,竟然还有交集。

如今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型的科技类物品层出不穷。这也让我们意识到,社会发展状态下,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

独立的个体是这样,我们的国家也一样。一个国家的发展,也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各国中站稳定脚步,站得更高,走的更远。

如今的中国,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间的艰辛我们就不提及了。

想想,当年张衡的地动仪,开启了我们航天事业的启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开启了中国医药学的进程。除此之外,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让后人值得记忆的东西。

每每说起中国,就会想到我国的四大发明,这是我们古人留下的财富。

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始,中国也打开了“眼界”,一直到清朝,中国的地位居高不下。

但是从清朝开始,也是我们逐步没落的起点,从国家的领导人我们就能看出,中国科技缓慢前的步伐是有原因的。

清朝走向没落前,也经历了辉煌的时代,尤其是康熙在位的那段时间里,创造了盛世的局面。

只是在康熙接受外来新物件时,他的守旧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给中国之后被他国压迫埋下了导火索。

年少有为的康熙

康熙的原名叫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时期的第四位皇帝,他8岁登基成为皇帝,14岁开始了亲政历程。

在康熙的努力下,他将清朝发展到了辉煌时期,同时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的能力,我们都是知道的,开创的康熙盛世新局面,后人也因此称他为“千古一帝”。

当年辅佐康熙的鳌拜,野心勃勃、结党营私、玩弄朝堂,这些动作被小小年纪的康熙看得十分清楚,康熙16岁智擒鳌拜鳌拜的事迹,流传在清朝统治时期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威望在周边国家也是数一数二的。

康熙也通过这件事,稳定了自己的帝位。

之后的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战噶尔丹,更是在之后的自卫反击战中,捍卫了东北边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稳定局面。

康熙在中国的边境问题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为清朝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中国老百姓也就图个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生活,康熙做到了。

经济上,康熙将土地分给百姓耕种,让人民有所耕,还推迟了税收的时间,激励农民开荒种地,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清朝初年,黄河水泛滥,周边地区的百姓经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尤其一到了雨季,百姓辛辛苦苦种的农田,都被洪水无情的淹没了。

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安徽一带,此处经常发生决口的情况,很多地方的良田,都被冲成了沙洲,严重威胁了国库的收入和人民生活。

康熙专程招募了十几万的工人,展开开掘挖渠工程,开出了近200里长的新河道,后来这条河被改名为“永定河”。

现如今,永定河流经门头沟、房山、丰台、石景山和大兴五个区域。

康熙在位时期做了很多为民的事情,多到我们都数不过来,不光在军事、经济上有所建树,同样,康熙在文化方面也很有研究。

博学多才的康熙

康熙自幼对儒家学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的执政期间,他应用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这也是清朝百姓们崇尚的学说。

康熙知学善问,他的文韬武略,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排名,作为皇帝,康熙从启蒙教育开始,接收的就是最顶级的文化知识。

从小,天文、地理,都接触的康熙,自然对世界上的各种文化都存在好奇心。多元的文化,让康熙的见识不断开阔。

在写诗方面,康熙也有一手。

他在孝懿皇后逝世后,专门为妻子写了一首悼亡诗,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为了把大宴蒙古王公的盛况展现出来,凸显国家团结、巩固边疆的胸怀,特意写下了《塞上宴诸藩》的著作。

同样,西方的科学技术,康熙也感兴趣。

西方科学技术走进康熙

清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有很多,西方的传教士主要以天主教为主,比较出名的西方传教士是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他们从西方带来了代数、几何学、天文、以及解剖学。

尤其是汤若望,他深受朝廷的喜爱,先帝还命他掌管天监信印,到了顺治皇帝时期,皇帝也十分尊敬他,从他的身上学习了很多西方的自然科学。

汤若望作为一个异乡人,致力于传教的科学事业,为当时的东西方交流开辟了道路。

而康熙对外来的科学知识比较感兴趣,对于具有科学知识的会士,给予了最大尊重,但是康熙不喜欢的东西也会直接拒收。

据史料记载,一位英国人给康熙带来一个地球仪,康熙只是看了一眼,认为这个被制作成球形的铁块,没有什么重要意义,直接就拒绝了此物。

如果当时有了此物,也许清朝就知道了自己的渺小,知道了山外有山的世界,可能有所改变也是不一定的。

还有一名西方的教士,洪若翰,康熙皇帝经常叫他进宫来给自己讲解有关几何原理的知识。

可以看出康熙是根据自己的喜爱进行学习的,如果把康熙放在现在的社会,他一定是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

康熙对数学已经不能用喜爱去形容了,已经到了痴迷的状态,对西方的加减乘除以及平方的公式很感兴趣。

而医学方面,康熙通过了解西方医学和东方中医的区别,还对当时无法医治的天花疾病进行了试验。

作为一个古老的皇帝,一般来说是很难接受外来物的,但是康熙对几何的学习能力是相当的。

康熙皇帝不仅自己喜爱科学知识,他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还多次组织了大型的科技活动,主要就是编纂了科学巨著《律历渊源》,还领导了全国范围的实地测绘工作,绘制了《皇舆全览图》。

1713年,康熙皇帝亲自编纂、修改了《历律渊源》一书。

虽然康熙皇帝在科学的造诣上很深,但是他并没有将科学从根本上发展起来。

勿以汉、蒙所学

当时一名叫张诚的法国传教士给康熙带来了一件物品,也就是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狭隘的康熙。

我们常说,一个国家要想进步,不光是领头人的独自进步,要从根本上,解决所有人思想上的进步才可以。

而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手摇式的计算机,中国还是靠着《九章算术》来进行计算过程的时候,西方已经能迅速得到结果了。

康熙看到后十分震惊,简单的操作,就能把数字,计算得如此精准,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康熙研究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对其赞不绝口,还让自己的皇子(胤礽)也跟着一起学习,快速的计算过程和精准的计算结果,令在场的人为之震惊。

康熙也一脸凝重的对自己的孩子说了六个字“勿以汉、蒙所学”。

“这样的技术,不能让汉人和蒙古人学会”,这样的思想,也开启了清朝日后亡国的道路。

康熙是把数学当作以自己为代表的皇室成员的专属学科,是统治者才能学到的东西,不符合康熙的愚民政策,如果被汉人或者蒙古人学到了,开了民智,那就有可能会威胁到皇室的统治。

作为皇帝,康熙帝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不被周边国家超越,但是处在高位的他们,可以接触这些的东西,进行研究、扩大。

作为平民老百姓来说,他们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他们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带动国家的发展、进步。

中国经历的每一朝,皇子们受到纯正的儒学思想启蒙,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博览的群书也只是中国的书籍,虽然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但人的一生接触的东西有很多。

康熙却认为,这样的科学知识,也只能是他以及作为太子继承人的皇子们才能学会的,康熙的愚民政策展现了出来。

高位上的康熙皇帝想到的是不能被别国捷足先登,却没想到,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进行改变呢?

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有自己的爱好,康熙皇帝更喜欢西方的数学,但是在他之后一直到清朝后期,几任皇帝没有一个对科学感兴趣的。

康熙也没有阻止民间向西方洋人学习知识的权利,但是西方人只在皇室游走,间接的限制了百姓学习的权利。

也许康熙的思维里,汉人和蒙古人,应该多学习儒学思想、儒学经典才是最好。科学,如果研究通了,他们利用科学对我们国家的统治会造成威胁。

此时的康熙还在想着怎么预防蒙古人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远在欧美地区的法国,已经在当地建立了皇家科学院;英国建立了伦敦皇家学会;德国也建立了科学院......

其他一些欧美国家,已经积极开始发展科学技术,他们通过技术来改变自己,制造了令康熙曾经最担心的枪支弹药、军舰、大炮......

中国还在考虑怎么继续的时候,西方已经迎来了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

中国也因此失去了赶超欧洲国家的机会,这样的愚政导致中国至少比西方的科学技术要落后了100年的时间。

我们常说,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它的软实力固然重要,而它的科技更是国家前进的动力。

从1750年开始,一直到1840年,欧美地区范围内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乾隆、嘉靖、道光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就此展开,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也在生产领域展开了变化,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推动了整个经济领域的发展。

欧美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华丽转身,清朝还在处理人口暴增和简单的经济模式之间存在的问题。

他们已经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生产的机械化武器,开始了侵略的步伐,

此时清朝还在考虑经济问题。

这也就能看出,虽然康熙对西方科学关注程度很高,但学到的大多也只是一些皮毛,根本算不上精通。

欧美地区就不一样,他们将其中的某一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剖析,针对性的钻研,也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世界趋势已经有所改变,西方顺应了发展,无法改变根深蒂固传统思想的康熙,还在用“自己的两条腿”走路,已经比欧美地区三条腿、逐步四条腿的走路方式慢了一大截。

另外康熙考虑的还是自己。

康熙虽然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他考虑的是天子容颜不被西方侮辱,但是崇拜一个国家不光是天子一个人的事,民众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

学习西方的科技也只局限在皇宫之内,同时大清一直宣扬的是满汉一家亲,实际上清朝对汉人的统治十分严格,汉人并不是来取自由的。

中国处在皇帝威信的年代,存在中国千年的儒家思想一旦断裂了,百姓不知道支撑国家走下去应该靠什么,因此守着旧时代,成为了当时最稳妥的办法。

每个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康熙喜欢西方科学技术,但是他的继承人雍正,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一点也不感冒,雍正还曾下令禁止传教士宣传活动。

因此就算康熙再有想法传播西方技术,但是一个人的统治就那么长时间,当时的中国都在受皇帝一人思想的制约,对于几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确实也是一件难事。

等到乾隆时期,他的关注点不在西方的科技上,而是对西方的一些小物件感兴趣,乾隆对科学置之不理的态度,也让后来的几任皇帝思想开始局限。

我们又拿什么和工业化进程下的欧美国家进行对抗呢?

总结:

中国逐步走向没落是有原因的,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受周边国家的朝拜,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已经迷失了方向。

真的有一定我们去接触新鲜事物时,反而会让我们无法走出曾经的辉煌,中国就是这样子的。

清朝从统治开始就是为了更好的统治,只要守住江山就可以,靠康熙一朝去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人力上就欠缺,中国落后也是一种必然。

相关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挑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