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简介

杏林子的生平介绍:生于扶风蒋经国曾为她推轮椅马英九用她的名言勉励优等生

来源:掌上扶风   时间:2024-02-27 14:17:37 

杏林子被称为“遗爱人间的天使”,她拥有史铁生对文字的追求,像海伦•凯勒那样自强,又如力克•胡哲一般,从不为自己的人生设限。蒋经国先生曾亲自为她推轮椅;马英九先生用她的名言勉励优等生;在她辞世之际,戴小华女士则代表马来西亚文坛对她进行了追思。

病魔缠身,更显生命真谛

杏林子本名刘侠,1942年生于扶风杏林镇,幼年随着军人身份的父亲刘德明走遍大江南北,1949年迁至台湾。她之所以取这个笔名,一则为记念老家杏林镇,二则为感念此生与医院结下的不解之缘。

自12岁起,杏林子即因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而饱受病魔折磨。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系统不全而引发的慢性疾病,完全无药可治,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死刑,在死亡之前加诸于身的是无尽的疼痛。她全身关节逐渐损坏烂尽,始终处于痛苦的煎熬中。

有位作家如此描述她的写作过程道:“她在腿上架着一块木板,颤巍巍地用两个指头夹着笔写字,每写一笔就像举重一样,要忍受巨大的痛苦,我都不忍心看下去了。”在这样困难下,刘侠写下了几百万字,并出版20余本励志作品。她的作品也许称不上精致文学,却是一字一痛,一字一爱,所迸发的力量比那些精致文学还要伟大珍贵,这是她以“无用之躯”送给弱势者、身心残障者,以及无数跌倒过、在长夜里痛哭过的人的礼物。

她说,每一个生命,不管是老弱伤残或贫富贵贱,都是珍贵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特定的价值,只要尽本分、尽了心,就够了。

坚强之心,撼动台湾文坛

杏林子在小学毕业前夕便因病辍学,但她数十年来坚持自修,每天收听广播中的课程来吸取知识,终于成为台湾文坛上的知名作家。残而不废的她,用文字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她不但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并在1980年当选第八届“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得到蒋经国先生的肯定。此外,她在1983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又以《另一种爱情》一书获得台湾的“一等文艺奖”。

随着时间的流逝,行动不便的杏林子病情转向恶化。但她在几乎无法执笔的情况下,仍凭着坚强的毅力,写作不辍,在病中撰写了200出剧本,数10本散文,两本传记和数本小说,作品中充满求生的意志,足以激励人心,著有40多本著名的激励散文、小说、传记和剧本,如《生之歌》、《生之颂》、《杏林小语》、《北极第一家》、《行到水穷处》等等。

她的读者众多,每年寒暑假都被台湾中小学选为假期读物。但她与那些流行作家不同的是:她有一颗奋斗的心,不以书是否畅销为志向,以劝勉青少年为己任,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她的书文字简洁,读来感性十足,透着淡淡的温柔,没有怨天尤人,有的是不向命运屈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和豁达,她用幽默的笔调描述着人生的种种际遇,述说着命运附加给人生的诸多挑战。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先生在出席2012年的教育奖时,在演讲中引用杏林子在《生之歌》中的话:“对一个成功的人来说,缺陷是一项得胜的荣耀”、“幸与不幸,全在你自己掌握”,期勉学子们不要放弃继续努力。

终其一生,致力奉献社会

1966年,杏林子已经整整在床上躺了12年。她用毅力克服困难,慢慢从床上坐起来,扶着拐杖艰难地迈出第一步。怀着“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心,她觉得:“我应该为一些和我同样命运的孩子们服务,使他们得到快乐。”在奉献理念的推动下,她在台北市南机场的社区发展实验中心照顾伤残儿童,接着又在台湾的伤残服务中心工作,从此开始了一生漫长的社会服务工作。

杏林子的散文集《另一种爱情》获得了台湾国家文艺奖,她一得到这个消息,立刻拿出奖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残障人士的福利工作。除了在台湾,她还亲自前往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泰国的清迈设立伊甸残障中心的分处,帮助其他国家残障人士。虽然繁重庞杂的社会事务让她忙得几乎透不过气来,但是每当她看到一个个残障人士从沮丧中站起来,投入社会服务的行列,一同为残障服务工作而努力时,她坦然承认,依靠信仰和爱,任何苦难她都承受得起。

杏林子在获选“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后写道:“这个奖不是为我自己而得的。病了整整26年,在医院里看尽了生生死死的场面,真有‘荣华富贵,转眼成空’的感觉。许多苦难打击,在人看来固然是不幸,但却是造就我们的机会,激励我们的信心,鼓舞我们的生之欲望,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和价值。”

杏林子不但爱她周围的残障人士,也宽恕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包括向她施虐的女佣。警方指出,杏林子在出事以后,曾在送往医院途中表示,不愿对伤害她的女佣维娜提出诉讼。而且,因着爱心,她在生前早已提出死后要捐出躯体的心愿。因此,在她离世后,家属经商议而决定遵照她生前的遗愿,把她的躯体捐给台湾三军总医院,供“类风湿性关节炎”教学研究。

伊人故去,将爱进行到底

2003年2月8日,杏林子脱离了病魔的缠累,卸下了生命的重担,静静的安息了。消息传来,各界人士都举行了自发的悼念活动。福利机构的同仁们都流泪了,表示要将她未尽的事业继续下去。

消息传到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作家协会主席戴小华在追思会上指出,杏林子毫不屈服于缠身多年的残疾,这种热爱生命的精神,令她深感钦佩。

她说:“杏林子在面对多年的疾病时,从未气馁,反而对生命充满信心,这种强烈的求生意志,激励了许许多多的人,使他们更积极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她表示,面对众多挑战的杏林子,在承受肉体上的痛楚的同时,依然坚持自己的写作理想,而作为正常人的我们,即便是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和她的经历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杏林子积极的人生观,可以成为许多人的学习榜样,此举也令许多人看到生命的希望。

伊人故去,笔墨留香。杏林子留下的《生之歌》、《生之颂》等不朽的作品,依然在传颂她的传奇,传递她心中的爱。

延伸阅读:杏林子与三毛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张 莱

偶然发现,台湾名作家三毛和杏林子之间,居然有着铁一般的姐妹关系。三毛自杀的时候,在各界哀悼声中,也唯有杏林子发出不同的声音。

据说两个好姐妹之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杏林子病情恶化,三毛前来探望她。看到杏林子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样子,三毛看得不堪忍受。以至于在探完杏林子后,她在门外忍不住祈祷说:“神啊,杏林子太惨了,求您大发慈悲,早些接她到您那里安息吧!”

杏林子得知此事以后大吃一惊,连忙作了修正祷告:“神呀,关于这件事您千万不要听三毛说,您还是听我的吧。我还没活够,我还有好多事还没做呢!”

后来,杏林子用她的坚韧走完了她63岁的人生。而她的好友,四肢健全、才华横溢的三毛,却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48岁的生命。

杏林子和三毛,一样是疾病缠身,一样是从小孤独自学,她们之间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三毛走遍世界找寻真爱,确实也找到了,然而又失去了。杏林子因为身体的原因足不出户,却将一颗心放在广大的人世间,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于小我的那些愁绪痛苦,却看得很淡。这些,从她的《生之歌》《生之颂》中可以切切的感受到。

同样面对生与死,同样面对病痛和心痛的折磨,谁更心胸宽广,谁更坚强呢?

不说文字和才情,在对世界的观照上,杏林子着眼已经超出了个人的小世界,用大爱来看世界,看人生,用永不止息的奉献来回馈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

可惜,才华横溢的三毛终归没能跨过一叶障目的悲伤和痛苦,用逃避来面对现实,十分可惜!作为好姐妹,杏林子含着泪水写下了回忆三毛和荷西的文字,同时也不无责怪的说,这么做首先伤害的就是深爱自己的家人,这样选择归宿不可效法!

正如杏林子在《生之歌》里面所写:“希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我们的一生中,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然而,只要怀抱永不熄灭的希望,我们就可以不畏贫寒,可以面对苦难,可以重新开创我们的世界,可以勇敢地活下去!”

我爱三毛的文,但我更爱杏林子的生活态度。

杏林子

马英九曾在演讲中引用杏林子在《生之歌》中的话:“对一个成功的人来说,缺陷是一项得胜的荣耀”、“幸与不幸,全在你自己掌握”,期勉学子们不要放弃继续努力。

谁是杏林子?杏林子本名刘侠,1942年生于扶风县杏林镇,幼年随着军人身份的父亲刘德明走遍大江南北,1949年迁至台湾。她之所以取这个笔名,一则为记念老家杏林镇,二则为感念此生与医院结下的不解之缘。

自12岁起,杏林子即因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而饱受病魔折磨。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系统不全而引发的慢性疾病,完全无药可治,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死刑,在死亡之前加诸于身的是无尽的疼痛。她全身关节逐渐损坏烂尽,始终处于痛苦的煎熬中。但就在这样困难中,刘侠写出了几百万字,出版了20多本励志书。她的作品也许称不上精致文学,却是一字一痛,一字一爱,所迸发的力量比那些精致文学还要伟大珍贵,这是她以“无用之躯”送给弱势者、身心残障者,以及无数跌倒过、在长夜里痛哭过的人的礼物。

1966年,杏林子已经整整在床上躺了12年。她用毅力克服困难,慢慢从床上坐起来,扶着拐杖艰难地迈出第一步。怀着“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心,她觉得:“我应该为一些和我同样命运的孩子们服务,使他们得到快乐。”在奉献理念的推动下,她在台北市南机场的“社区发展实验中心”照顾伤残儿童,并拿出奖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残障人士的福利工作。从此开始了一生漫长的社会服务工作。

相关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挑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2